在醫學路途上最最最菜雞、有充裕時間學習的 Clerk、Intern、PGY 階段,不知何故每次 Run 到新的科、新的 Team,萬人皆爽我獨旺都有無窮盡的機會讓我整理與該科相關最新或最經典的醫學新知、臨床業務之餘把有意思或有分享價值的病例和實證相互映照,並在各種會議上報告給大家聽。幾年下來累積數百張的簡報,平時也有興趣涉獵各種資訊設計的知識和方法,收到許多朋友在製作簡報的疑問和討論,所以這次針對「醫學文獻」的簡報製作,小妹(?)整理了七種不同切入面向和型態指標給有需要的朋友參考,也很歡迎對製作醫學簡報的愛好者、收藏家及老司機一起來討論。
一、Icon 扁平大師 [Icon]
✁﹍ 適用於
悠閒無壓力、時間很多、享受創作的朋友,在可能還沒睡醒的晨會,用吸引眼球的類卡通圖和舒服的排版吸引閱聽眾注意
近來夯夯的扁平化圖示 Icon,搭配文字有架構地置放,就能第一時間、搶先在閱讀文字之前凸顯出我們想傳達的訊息,也是小妹最早期的標準作風,譬如大腸癌就放張大腸的 Icon、心肝肺腎也照表操課,而我會在文字後加上方框,盡量能和 Icon 的色系一致,如果沒有特別能搭配 Icon 的空間,一張投影片我最多只會使用五個以內的主色。因為現在許多 Icon 本身就很繽紛,像是從 Flaticon 上抓下來的,五顏六色很吸睛,所以畫面其餘的版面我會盡可能地簡約,否則會一眼望過去感到過於花俏,反而大家可能眼睛更酸而不小心把眼睛閉起來。
因為有額外接案的需求,我是有在 Flaticon 和 The Noun Project 付費購買 Icon 的,不過在我灑錢以前,這兩個網站都有免費的額度,如果只是一個月做一兩次以內的簡報,應該是夠用;我是一律使用 Mac 的 Keynote(AKA 蘋果的 Power Point)做簡報,而在「形狀」內建其實也有不少 Icon,前期我也會使用 Keynote 修改顏色來做 Icon,蠻多可以用的器官供大家參考。
採取這個方式做簡報是很花時間的,因為所有的排版是根據該篇文獻的內容要重新過一次,不同科別的主題、背景、研究方法、結果和結論適合的版面配置差異很大,過程中我也參考了很多大神的美作,逐漸養適合自己的視覺路線,所以很燒時間燒腦、換科以後也不一定能適用,但有時間、也想要累積有自己風格的作品集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式。
☾ Flaticon
https://www.flaticon.com/
☾ The Noun Project
https://thenounproject.com/
二、重點哥 [Key Point]
✁﹍ 適用於
報告現成教科書,除了如螞蟻般多的內文之外,也有附上精美圖表,這時的關鍵就是好好運用圖表,再幫大家從潮水字海中提取重點,讀書會或複習班場合都讚讚
我面對這類已經有美美的原文書圖表的態度,就是要槓桿巨人為我們整理好的內容,會用許多篇幅專門把內文闡述對應的圖表放大解說,也可以再偷偷做點圖的小後製,依照原文的脈絡階段性地把文字一步一步配合圖表放出來;比方說一張圖表要表達的面向很多,那這張圖表可能會重複出現在許多張簡報裡,但每張投影片的重點不同,我會用遮罩把等等才要講或是已經講過的模糊化,再搭配文字做講解的提示。而如果有些很繁瑣的內文是沒有整理的 Figure 或 Table,我會抽點時間去額外做比較表、橫向列點表述、縱向時間軸鋪陳,盡量把資訊量爆多的精華都前後一致地以還沒讀書但又想一次重點抓好抓滿的方便理解記憶的角度來呈現。
如果教科書原本就附有很多好懂圖表,那當然感激涕零不用花太多時間處理(但反之則QQ),多收集平常閱讀資料時覺得護眼的表格劃塊及方式,這時就派得上用場,Keynote 拉拉線、排文字方塊其實不會花太多時間,久而久之也會有自己習慣又喜歡的做表格樣板,以後都可以重複使用。
三、有圖有真相 [Photo]
✁﹍ 適用於
相較於扁平化圖示,更喜愛栩栩如生的寫實照片、大塊圖像背景的排版,來增加傳達內容概念的震撼力,或是解剖構造的詳細介紹
小妹第一次是在整型外科晨會報一篇關於臉部打肉毒桿菌的 Literature Review,發現文獻有很多地方在說明我們要在哪個部位施打 Botox、牽涉到哪些神經和肌肉、打完前後的對照等等,這時我就感到要用 Icon 或表格清楚整理也不是不行、但表達品質不夠好,因此開始嘗試搭配解剖圖喚起閱聽眾對於特定肌肉骨骼神經的記憶(但後來想想,許多聽的是強者醫學生、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和主任,所以這裡的客群應該相對不熟悉解剖的朋友)。而因為解剖圖要滿版放大,我覺得在視覺上如果連貫地用其他和內文有關的照片做排版,在文章前後提到類似概念時可以援用原本的照片做對應,也不失個能夠兼顧前後關聯的辦法。
在唸過原文一遍後,我會開始切割內容並重新整理,把可以用相仿照片的概念串在一起,但還是要確定邏輯上合理無謬誤。接著,會花一點時間在收集免費的照片,我會用 Google 進階搜尋能使用 CC 作為援引的圖片,或是去網路上許多攝影素材的平台下載。不過這時也很吃排版技巧,要怎麼把照片放得好看、幫助但不影響理解,也是一門學問,我會平時多多閱讀設計師並自建可以放照片的模板,這樣往後也可以在類似主題來做使用。
四、幾何簡約風 [Geometry]
✁﹍ 適用於
有比較充足的製作時間,而文章內容有許多抽象概念,需要進一步解構;或是包含了數個階層性結構,需要一一作拆解,要先見樹最後再見林
在精神科報告一篇我讀了三遍還會興奮的文章,因為一句話簡直不只是一句話,字字珠璣到包含了好幾個新的知識體和概念,實在有發現新星體的驕傲(?),但是隨即想到還要把它變成包含了非醫師的各專業(護理師、心理師、治療師等)收看的大報告,如果連學醫的自己都要讀好幾次才能略為領悟,那想必我需要讓各領域的閱聽人都能吸收,勢必要把大家的先驗知識準備好,但又不能做得太像填鴨式教育。因此,一個重要的訊息我會用幾何圖形去囊括照片或扁平圖示來提示有相關的內容,而文字我只放最關鍵的基礎,更深入的我會用口頭補充,確保大家都能帶新知離開會議室,想要知道更多的也能有所滿足。
因為需要把文章內容抽絲剝繭、抽離又整合,是真的要花許多時間去閱讀、吸收和重整,但我覺得入門門檻並不高,但就是需要點興趣與意志力。幾何的運用不用多,挑幾個自己喜歡的圖形再用遮罩的方式把圖像鑲嵌進去,提升大家想看簡報的興趣,並搭配自己多次消化的重點來讓閱聽者走過文章的樹林。
☾ 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
五、交友軟體 [Stranger]
✁﹍ 適用於
閱聽者對某主題不甚熟稔,我們的責任就是讓對方更瞭解我們一點。像是新興疾病、嶄新治療方式、突破性醫材或診斷技術等
COVID-19 剛爆發時,負責整理這個疾病在當刻的專業理解、新加坡面對疫情的措施與時程、和目前研究的方向與趨勢。個人覺得因為相關的可驗證報吿還不多,可視化空間相對窄,但又擔心純文字會讓原本對這個主題就不了解的聽眾很快失去興趣,因此還是針對地理位置、時間軸、COVID-19 和各種呼吸道感染比較表、視覺有衝擊的照片來做穿插跑龍套的介紹,提高大家間歇性斷食吸收文字內容的意願。
時間上我覺得是比較不需要擔心的,因為大家都不熟悉,文章也因為是新的議題所以在深度上也不困難,整理起來算是輕鬆的。到後來,也會發現以前所做的表格整理、文字對比與方塊位置開始有自己覺得效果不錯的模組,可以在往後不同類型的簡報中置放。
六、主場優勢 [Home Court]
✁﹍ 適用於
總醫師或主任和藹親切地說「因為來聽的與會人員包含非醫療人員,我們用中文報告就好」
好啦,應該說是母語優勢。多數的文獻幾乎都是英文,即使在口頭報告時用中文,閱聽者看簡報的文字還是會有個英翻中的轉換過程,所以資訊量不適合太多。但在包含業外人士參與的簡報場合,因為全中文的文字及口語呈現,是大家相對熟悉很多的,這時我會在一張投影片中偷渡比較多的內容,同時用顏色或字重劃重點,不熟主題的人看重點就好,專業的人可以進一步攫取他們需要的內容,而我在口頭上會兩個都帶到,或指引大家怎麼消化該投影片。當然字多債還是要用吸睛圖像來償還,否則只是照唸字,即使是語言主場還是會讓大家不耐煩的。
在這類報告我會想丟出更多細節,因此收集資料、避免資料過多而必須提高理解或眼感的設計過程會額外延伸造成時間成本稍高,但也因為用中文做表達,大家應該都不難上手,而且搭配字多的圖文擺放模板也是往後可以續用的,稍微調整增減內容就能完成。
七、字爆多 [Textsss]
✁﹍ 適用於
嗯~與會者幾乎都很熟但人家就是不熟的專業讀書神器
小妹在家醫科時,負責報告一篇探討癌症病人 ACP(預立醫療自主計畫 Advance Care Planning,簡稱 ACP)文化可行與接受度的文章。和幾何篇舉的精神科文獻不同,幾何篇的文章主要是把幾個我還理解、但用不同維度與觀點去驗證的方式組裝起文句,但這次我要消化的是對我來說很陌生、但對聽我報告的老師們很親切的主題,何況主持會議的老師們就是作者(跪),簡言之就是班門弄斧。此時,背景介紹好像是做給我自己看的(笑),老師們想聽的主要是研究方法、新發現和結論,所以這時就是要好好讀書給老師聽就對了!這時,除了最後的重點整理之外,我自己不傾向幫作者(老師)總結重點,而是順勢操作,看文章中大師們強調哪些關鍵的面向、前後都有提到的分散內容做整合、根據文中列的要點以比較簡潔的方式配合一點點 Icon 排版出來,如果有我漏掉沒有揣摩到作者們想強調的部分,之後 QA 時間老師會再提出來討論。
對於這樣我真的不熟悉的主題,反而是最好處理的,因為重點會擺在怎麼把文章照著本來的架構勾勒在簡報上,並把時序的部分做清楚,反而額外的圖文轉換不是太主要煩惱的地方,不過醫學博大精深,有太多我不懂的主題,各個主題的框架也大異其趣,有時要再複製也真不容易。
結語
匆匆整理了七大類在報告「醫學文獻」做簡報的個人心得,回歸到比較一般的原則,我會至少讀過一到兩次文獻後,先把簡報想報的要點記下來,再根據每個要點去發散撈取文章相關的段落,但不能跳躍失去能夠理解的邏輯,之前大多數 Journal Reading 老師和學長姐們都讓我自由發揮,幾乎沒有遇到要我一定要怎麼報或怎麼做簡報的情形,所以才會長出這麼彈性的果實。但 Keep it Simple 是有限時間下呈現文獻的心法,考量閱聽者是誰再進一步決定要用哪類的呈現方式去做簡報也是能少走冤枉路和改善品質的撇步,最後還是有空就不斷練習、練習、再練習,相信大家都能在更高質量的文獻討論下教學相長!